阅读历史

第六章 土改

作品:中国的缩影| 作者:董竞一| 分类:都市言情| 更新:2021-01-12| 下载:董竞一TXT下载

附近的几个乡都先后建立了农民协会,进行土地改革。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,使许多贫困的人们有了房子和土地。当家作主的人们欢天喜地,播种希望,收获幸福,建设美好家园。

上、下湾村地处风力口中心地带,非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,土改工作稍后也展开了。

此前,因人丁频增,住屋越来越拥挤,身为长兄长嫂的老大夫妇,便领着儿女们住进了鲤鱼塘对面下湾村前首的祠堂内屋。祠堂属族人公产,平时需要人照看,内有几间房间可供居住。当时家中也没啥财产,却是那副清汤担子格外惹眼,老大也不愿舍弃,便一同带了过来,却引得人们好一阵讪笑。老大身体一直不好,已有很久没挑清汤担子上街叫卖了,大概是想等身体好了再重*旧业吧。

老大一家可谓是一贫如洗,被称着“真正的无产者”而定为“贫民”成份,再者,三子自鸣先后参加了解放军、志愿军,现在还在剿匪部队作战,作为军属,地方政府便优先安排了他们一家。家里除分了不少耕地,还分得了与祠堂相连的一幢大屋和一些生活用具,祠堂中原住着的几间房也在名下。

这屋子以前是村里一户地主人家的。这户人家有位儿子是省内有名的桥梁建筑工程师,解放前就深明大义地将家中在外的土地全部免收地租。可也有利令智昏者,在国家将土地收回前,却争着充当这户人家的“收租人”,做起“过渡时期”的地主来,最后也只能在土改时落得个新名词——代管地主。

屋子是够大的。对着正门的天井可使屋内光线充足,宽敞的堂屋两边各有两间正房,厅堂后面两边各有一小间,通往后门的一角还有一小间。楼上没有房间,通常也是用来堆杂物或放寿材的。整幢屋子宽敞庄重,柱架高宏,窗楞雕饰,出堂屋对着天井处,两边还有雕花屏格。房门处都有高高的门坎,里面是厚实的地板,外面是大块青面砖铺就。屋中除柱子外,整个轮廓都是“正正方方”。前后门都对着巷子。

土改工作还在紧张地进行着,村里还有不少人家尚未分到房子,或住房还很困难、紧张。“老大娘子”见自己身边孩子不多,有这屋子的一半也够一家子住的,便只要了对着大门的一边,另一半却主动地退了回去。

俗话说得好,安居乐业。以前,村里人绝大多数都是非农业人口,世代都未种过地,面对国家分给的大块土地,真是一筹莫展。有样没样,看看世上,大家便跟帮学样地跟着别人种起地来。“互助组”的成立如及时雨般解了大家的急,耕牛、农具也都能凑合着使唤,人们互帮互助,共同建设新的家园。

地是种起来了,却还是“靠天收谷”,风调雨顺的倒能打上粮食,可要是“天公不作美”,闹旱涝来,一家人可就够“瞎忙乎”的了。干旱的时候,人们通常用水车汲水,六子琪霏尽管年纪不大,在家里却称得上是个好劳力,自然也成了家里的“车水手”,二女儿玉荷也争着爬上水车,想帮着六哥车水。车水是得“匀速快蹋”的,这样水才能源源不断地汲入田里,玉荷人小个小,常常因跟不